欢迎访问 社会保障资讯网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政务信息 > 正文

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解读(三)——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的适用范围

时间:2021-04-16 14:53:16 来源:  作者: 

  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的适用范围

  

  即将于2020年5月1日施行的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专门性法规,是依法治欠的重要体现和制度保证,彰显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根治欠薪工作的高度重视,开启了依法治欠的新阶段。

  《条例》的适用范围并未采用“用人单位”和“劳动者”的表述,其适用范围为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”,只要是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”覆盖的范围,都属于《条例》的适用范围。《条例》的适用范围,具体从支付工资的市场主体、农民工、工资这三个角度来理解。

  一、支付工资的主体

  从支付工资的一方主体来看,不仅限于“用人单位”。从《条例》第三条关于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”的规定来看,第五条“市场主体负责”中的“市场主体”包括“单位和个人”,即负有支付农民工工资的“市场主体”,既包括“单位”,也包括“个人”。

  (一)支付工资的“单位”主体

  从《条例》规定的内容来看,“单位”具体包括:1.“用人单位”;2.“建设单位”;3.“总包单位”;4.“分包单位”。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招用农民工时,自己就是“用人单位”。

  (二)支付工资的“个人”主体

  从《条例》规定的内容来看,“个人”具体包括:1.违法发包或违法分包中的“个人”;2.作为自然人的“出资人”。

  二、农民工

  《条例》保护的农民工,是“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”。

  (一)“农村居民”

  “农村居民”,明确了农民工范围的界定标准,即排除了“城镇居民”。至于如何界定“农民工”,国家会建立户口查询机制,通过法定途径和法定标准来确定“农村居民”身份。

  这就意味着在工地上干活的可能不是农民工,因为可能是“城镇居民”;意味着白领甚至高管也可能是农民工,如果他属于“农村居民”。

  (二)“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”

  干活的“农村居民”并非都是《条例》所适用的“农民工”,必须是“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”的才属于《条例》所称的“农民工”。如果是个人雇佣的“农民工”,或者是家庭雇佣的“农民工”,不属于《条例》的调整范围。当然,这里的个人雇佣的“农民工”,排除了违法发包、违法分包中的个人雇佣的情形,后者属于相关法律和《条例》明确禁止范围。

  三、“工资”

  《条例》保障的“工资”,是指“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”。“工资”应当符合《条例》和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,如按照《条例》规定,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;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规定,至少每月支付一次。

  

  链接: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4号

  

  

  

本网概况| 联系我们| 会员服务| 免责声明|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| 网站地图| 本网招聘| 投稿服务|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社会保障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社会保障资讯网zix.shbzzx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7022879号-62
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4 13391650821 010-53386791
监督电话:1303109928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
邮箱:lyscfzdy@163.com  客服QQ:3420238713 通联QQ:2135697940

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